自序
这是专门为学习启功书法的朋友编写的一套系列丛书。
据笔者所知,类似解析当代书法名家书法技法的书还很少。原因或许有二。首先是因为很少有当代名家的书法能开宗立派,自成体系;诸法俱备,宜乎传习;雅俗共赏,喜爱者众。其次是要做这项工作自然就是一道难题,因为同时代的书法名家其作品广为传播,得见者众,议论者多,评价就不尽相同,褒贬也就自然不一。它不象做数学题,人人都可以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推理,演算,论证,然后得出唯一的答案或者正确的答案。而书法也如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是不可能根据已有的定律去论证的,也就不可能只产生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会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学识和修养的不同而作出迥然不同的评价。诚然,对于启功先生书法的评价如有类似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必过多地介意于怀。
于今,笔者自然是不顾及第二个原因撰写这套启功书法的技法书了,其宗旨是竭尽本人所能,推介启功先生的书法,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启功先生的书法,让更多的人了解,乃至更加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使他们在欣赏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的时候,能更多地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在学习启功先生书法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贴近传统,少走弯路。
就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来看,其楷书以行书笔意即其论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之要旨来表现的,含蓄隽永,流畅蕴藉,因而多以行楷的结构来表现;其行书则以楷书的笔意亦即论书“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的陈述来创作的,结构严紧,俊逸多姿;而草书则“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构如“悬崖置屋牢”,灵动险峻,耐人寻味。这套《启功书法技法》丛书,就是根据启功先生对楷书、行书、草书的论述来定位书中所例范字的。而启功先生具体到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又通常将楷书、行书、草书这三种书体的最佳造型的字揉合在同一幅书法作品中,使得每一幅作品的点画富有多种意趣,结构更加异体纷呈,神采凸现飞动灵奇,组成一个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画面。启功先生的这种创作思路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创作出来的作品雅俗共赏,不同层次的人群都能品味出相应的美感。这种创作也是一般书家做不到的。即使做到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揉合在同一幅作品中,但三种书体技法和水准很难达到同一个高度。多方面的修养,高难度的磨练,严要求的治学,成就了百年不遇的大师——启功先生。
为使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启功书法的爱好者学习和创作启功体书法,笔者从启功书法的整体风格入手,系统地编写了这套《启功书法技法》(楷书、行书、草书三册)丛书。因为,如果能分别掌握启功楷书、行书、草书之间的内在规律,那么对于真正随心所欲地创作出启功体书法作品是很有好处的。为此,笔者把这三册书的第十章分别用启功体的楷书、行书、草书作了创作实例;另外笔者还将收集的一些启功先生墨迹中的单字,也作了简单的学习方法提示,这些都是为了给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或创作提供参考的资料。
当然,这套丛书技法的解释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论述。所幸的是,笔者因为自幼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乃至于后来花了很多的时间对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进行研究学习,对其执笔、运笔和用墨的方法,结体和章法的安排揣摩领悟较多;而且笔者曾广泛搜集了启功先生的理论著作和书画作品资料及其教学录像作了更为细致地研究。这些都给笔者执意要撰写本书带来了诸多有利条件。现在书稿业已完成,虽自嫌浅陋,且恐失之偏颇,但笔者还是期望本书对学习启功书法的书法爱好者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并反馈回多种多样的见解。
是为序。
文阿禅
二〇〇六年十月
(丛书已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