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gtsfjxh.com


启功先生埋单不点钱

作者:网络  

1990年2月14日上午,我去启功老师家求写书名。这是一本由童宗盛先生主编的题为《中国百位名人学者忆名师》的书。书中收录了启功回忆其恩师陈恒校长的文章,老师一生尊师重教,听明来意,对我说:“童先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现在就写。回头赶快寄去,别误事!”


刚写完书名,就听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是文物出版社的副总编苏士澍先生,他也是启功老师的学生……那天,我们正准备告辞,忽然听见老师说:“今天我请你们吃饭!北太平有个‘东坡居’不错。”


出发前,老师从座椅上站起来,回过身,在书柜上找书,吃饭怎么还带书?我正纳闷,只见老师很快就拿下来横放的一本书,像洗扑克牌那样翻页,翻书声一停,即出现一摞钞票,全是百元的,因为码放的不整齐,还有两张飘落到地上了。我赶紧弯腰拾起来交还老师,老师将钱接过来,又从书中抽出几张,放在毛衣里面上衣的口袋里。而后,老师又转身坐下,打开抽屉—这个抽屉从来不上锁,也没有锁—里面有几个信封,老师随手拿起一个信封,将大拇指和食指往里一伸夹,又是一摞百元钞票……


到饭店落座后,老师没有让我们点菜,也没看菜谱,就一口气报出4个菜名:东坡肉、油焖笋、清蒸鳜鱼、西芹百合。另有一个拼盘、一个火锅。正合六六大顺之意。主食是米饭,也没有要酒。


点完菜,苏先生要求付款。争执中,老师突然起身,快步走向服务台,那姿态,全然不像年近八旬的老人。这次,我俩没有再说什么,只见老师走到前台,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把钱,放到柜台上,口中不知说了句什么,扭身就走。回到座位后继续和我们闲聊。


吃完饭,服务员走到餐桌旁,对老师说:“这顿饭一共80元,剩下的给您,您点点。”老师说:“好!”接过钱,连看也没看,就将钱塞回内衣口袋里。我用眼瞟了一下,约莫总数也在千元左右。在这一缴一找的过程中,究竟往柜台上撂了多少钱,往口袋里又掖回多少钱,老师一点数也没有。我见状,附耳悄声对老师说:“他们要是从中抽走两张,您也不知道。”老师的回答是:“随他们高兴,我还能活几年?”


这是我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饭局。一则是德高望重名满中华的国学大师、书坛泰斗为学生写字还请学生吃饭;再则是老师对钱的态度,好像是缺了点平常人的价值观念,似乎全不在乎。师母在世时,都是师母管钱,老师既不采买,也不做饭;师母去世后,老师声望日增,也没有什么花钱的机会。至于写字、润笔之资,好像心里也没数。钱怎么花?花多少?都随性而为懒得计较。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老师对金钱的价值和用途认识不清。就拿这餐饭来说,老师虽然带的钱不少,但点的都是中档菜,并不讲排场和浪费。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老师与恩师陈恒先生都受到冲击。老师想看望陈先生,却因工资被扣、手头拮据,为买不了像样的礼品难过。在市场上徘徊半天、斟酌再三,才买了罐装的五香花生米给老师送去;而在“文革”后,经济条件好转时,老师听人说有个老友住院,马上派人送去一万元;对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也几次慷慨解囊;而为救灾,助济贫困生,仅在1991年,老师就先后捐助10万元;1992年老师更是捐出在香港举办个人书展义卖的全部所得,共计163万元,作为母校的奖学励学基金······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老师将钱花到最值得花的地方:为师生、为朋友、为学校、为社会,惟独没有考虑独自占有。正是这种超脱凡俗的精神境界,才使老师在异常劳累的状况下,得享高寿—老师活到93岁,而他的父亲在其1岁时即病逝,其祖父也只享年51岁。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中国启功体书法流派网

——————————————————————————————————

国际中国书画商贸有限公司授权/湖南第宇文化产业创建

中国启功体书法流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