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日的高温煎熬下,人们变得烦躁而慵懒。傍晚是显得陌生了的阴凉,早晨推窗一看,院中花树上积尘荡然无存,叶绿花红,生机盎然。再看地皮湿润,便知夜雨如酥.杜子美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堪称难得好雨的夏雨,不也同样“润物细无声”吗?
满眼青葱的视线里,便有一个儒雅的学者“润物细无声”地走来,他就是我的朋友,著名书法家,甘谷县人雒世荣先生。这位不肆张扬,心静如深潭之水般的长者,用数十年的孜孜不倦,酝酿出一种至纯至雅的书艺品格,以及与之相媲美的人生境界。
1945年出生的雒世荣,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电子自动化专业。在严谨的工科道路上,他以其谨慎勤勉和富于创造而为业内所敬重。这种理性的沉着丝毫无碍于他在另一领域的严谨内敛,心鹜八极。严谨内敛使他的书法从一开始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田大野,他像一只辛勤的工蜂,不知疲倦地飞翔于民族传统艺术的花丛中,从历代大家浩如烟海的名帖名碑中兼收并蓄,采撷、汲取、思考、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艺术情怀,又使他完全冲决了一切来自各方面的束缚,以其文人品格和赤子之诚,将真善美集聚笔端,在黑白之间点划人生,在横竖撇捺的结体中豪迈人生的华彩。
雒世荣先生的书法得益于柳公权、赵孟頫、得益于无数彪炳书史的大家,而当他最终驻笔当代学界泰斗启功先生,并将自己的后半生以圣徒般的虔诚和执着完全托付给这位泰斗的笔墨世界时,雒世荣的书法风格也就日渐成形,艺术也就日臻完美了。
习练书法的人有一个共识,启功的字看起来简单,习练起来实在不易。他的书法就像一座高品位的富矿,随便一块矿石,都是多种金属物质的合体,没有渊博的知识积累和心有灵犀的天才悟性,特别是对各种艺术门类高深的理解,是很难撩开其冰山一角的。我们很难一下子说清楚雒世荣是如何游刃有余地进入这个富矿区,并在其中大得其获,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有一点是可能肯定的,这就是毅力和灵气的高度凝结,是辛勤之树上结出的自由之果。
大雅如水。雒世荣先生的书法,包括他数量不繁而艺精品粹的绘画,充分体现了一个字:雅。这雅是高雅、大雅、古雅、博雅、淹雅。这种从外至内,从形而质的雅,给他的书画一种学人的品格和境界,这种深潭之水般的雅,平心静气,不浮不躁,镜子般明澈可人,又随着各自的理解表现为丰富和多义。但那种点划之间的儒雅风韵和整个画面上的宁静祥和却是至通至触的。雒世荣先生的字雅而丰腴,秀而不媚,特别于核桃体颇见功力。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体现的有法无法,法灭法明的禅意,《前后出师表》所表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着,到《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旷达凝练,初看如古井之水,一平如镜,细观则波涛汹涌,气象万千。雒世荣先生的书法就是在这种似静而动,似虚而实的辩证中显现出大家气象的丰富多彩和波澜壮阔。
雒世荣先生是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天水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从1970年开始学字、习字,直至以字为命,爱字成癖,凡三十有六年矣,其间波诡云谲,辛苦遭逢非数语所能道及。而执着一念,上下求索,纵“九死其犹未悔”,践霜履雪一路走来,终至大道如砥,声名日隆。天道酬勤,几十年来,雒世荣先生不为功名所累,对参选评奖之类无大兴趣,而对入编入典之类的哗众取宠之举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城乡群众和省内外收藏者心目中的份量,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其书道人品的嘉誉。司马迁《史记》有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其喻雒世荣先生,并不为过。桃李不言是大雅,理解和认可这种大雅的,不乏成蹊之人。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雅呢?不仅稀声,而且无形。
2006年12月13日